文/踢踢(菀婷)
是不是殺人兇手,從腦袋活化就知道。這是真的嗎?
在怪罪基因作祟之前,我們先來談談大腦。主要有兩種觀測方式:一種是觀看大腦的生理結構、另一種則是瞭解大腦的活化程度。舉例來說,如果你今天手殘廢而無法工作,就是結構上面出了問題;反之,如果你好手好腳,但工作卻意興闌珊,這就是活化程度較弱的問題啦!
本篇先暫且假設大家都是好手好腳的好公民,因此我們從「大腦活化」的角度來切入此議題。
上圖為正子電腦斷層(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, PET)圖,PET利用大腦吸收與代謝葡萄糖的方式,掃描出大腦活化的程度(紅色代表高活化、深色代表低活化)。左圖為正常人的腦袋活化程度,而右圖則為殺人兇手腦圖,可明顯察覺左右兩圖的差異。
殺人兇手腦袋中間區塊活化程度較低:此區為腦袋皮質與下皮質區,負責掌管情緒的邊緣系統(Limbic sytstem),此系統又包含前扣帶迴(anterior cingulate)與杏仁核(amygdala)。而兇手腦袋上面區塊,前額葉(prefrontal cortex)的活化也較弱。
邊緣系統(Limbic System)
邊緣系統位於新皮質的下方,此區又稱「哺乳類的腦」。有別於爬蟲類的養育行為,哺乳類的動物多了一份關愛與照顧,因此邊緣系統與情緒有非常濃厚關係。而此區若活化較弱會引起基本的情緒失序,如:容易斥怒、易冒險、冷血。
邊緣系統內的前扣帶迴與痛覺、感受痛苦有密切相關,也是負責讓注意力投入負面的內在刺激;此處活化較低,就代表行兇時無法感受到他人痛苦、自己也不會有愧疚感。
邊緣系統內的另一個小組員,有「恐懼中樞」之稱,這別名帶有「恐懼」二字的杏仁核,顧名思義,是掌管焦慮、驚嚇等負面情緒;此區活化較少,代表行兇時依然能冷靜、冷血地進行。
前額葉(Prefrontal Cortex)
而另一項發現,掌管「執行控制區」(executive function)的前額葉活化程度也明顯不同。前額葉位於新皮質區,又稱「新哺乳類的腦」,代表我們人類晉升為會思考的動物!而前額葉為新皮質區的老大,又名「大腦總指揮」,所有的決策由此說了算!
PET腦造影中顯示,兇手該區的活化程度較低,亦指解決問題的能力比一般人還低。由此可見,兇手遇事時,因無法用適當的思考途徑解決,才鋌而走險。
先天還是後天?
這麼說來,殺人犯都是天生的?我們只能怪罪基因、生理構造(biological structure)[2]或腦內的活化程度?
犯罪神經科學家,Adrian Raine有不同的見解。投入犯罪科學研究20餘年,一日興起,將自己的腦造影與犯人、正常人做比對,赫然發現,自己的腦造影居然比較相似犯人的大腦。為什麼會這樣呢?
殘暴的犯人大腦活化確實與一般人不同。以神經科學的角度來看,擁有該種活化的模式,只是增加犯罪、暴力傾向的可能性;但任何情況的發生都需要觸發因子(trigger),而環境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。
譬如此種瘋狂的腦袋,遇到學術環境,亦可造就本世紀著名的犯罪神經科學家。Adrian Raine教授表述:「社會學家認為我們不該只專注於生理層面,而忽視其他犯罪因子,如:貧窮、不好的鄰居、不好的飲食、缺乏教育等。」
下篇,就讓我們好好來探討,「環境」如何讓天使墜落!
註:
[1] 斷層掃描,顧名思義,就是分層掃描。文中圖片僅顯示大腦某一層的造影,因邊緣系統位於腦內側,故該造影圖片無法完整呈現該區塊,圖內標示僅為相對區塊。
[2] 本篇文章以PET斷層掃描研究為主,故僅談論腦中活化程度。另有其他神經科學研究顯示,大腦的生理構造不同,亦會影響行為結果。
本篇濃縮版已發佈於《泛科學》,並授權轉載於《商業週刊》、《CASE PRESS!》等知名網站。
參考資料:
Tim Adams. How to spot a murderer’s brain.
http://www.theguardian.com/science/2013/may/12/how-to-spot-a-murderers-brain
踢踢
畫畫、音樂、攝影、文學,離我好近。科學,從來沒想過!但卻一腳踏進探索腦子的領域,所以,我醒了!
引用通告: 《我想念我自己》:早發性失智症 | 腦子醒了
引用通告: 腦子醒了
引用通告: 我想念我自己--早發性阿茲海默症 - PanSci 泛科學
引用通告: 我想念我自己--早發性阿茲海默症-大雨头条
引用通告: 我想念我自己--早發性阿茲海默症 - dropBlog